2021-07-01 19:20:26
这事影响很大,非常大。
源头要从去年央妈给银行画的「两道红线」说起——
大中小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从12.5%~40%不等。
大中小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从7.5%~32.5%不等。
两道红线,前一道卡死房企最便宜的融资渠道,后一道卡死购房者,两道一起卡死了银行的资产端。
大批中小型银行、城商行踩线严重,像建行、邮储、招行、兴业这种知名大行业都没能躲开。
前阵子又有新政要求银行调整存款利率计算方式,导致银行存款利率下降。
存款利率降低,对储户的吸引力就弱。
这下好,银行的负债端也受影响了。
政策倒逼下,银行纷纷开始收缩房贷规模,第二道红线对购房者的影响,在今年愈发明显。
总行→分行→支行逐级分解房贷额度,再分摊到月,能借给购房者的钱,一下子就少了很多。
额度一紧张,各种具体影响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首先,房贷供不应求,那贷款利率就要提高,LPR利率加点不降反升,下图是新浪财经统计的北上广深首套房利率:
其次,区别对待客户。
你是外地客户?排队去。
你想做组合贷?不好意思,优先办理纯商贷。
你想买二套房?我们优先办理首套刚需的贷款。
你想买二手房?我们优先给新房批贷。
你想买的二手房楼龄超过15年了?拒贷。
你着急批贷?不好意思,批贷时间可能需要半年。
注意,以上并没有统一政策指引,只是各家银行根据额度情况的自发调整,每家标准都不一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发现二手房被针对了。
要么被限贷、要么被停贷。
这就导致庞大的二手房市场慢慢被冻住,70%的信贷购买力、房子的流动性,都被冰冻了。
被保下的是新房。
新房背后是土拍市场,是被三道红线束缚的房企销售,现金流是它们的命根子(具体可参考恒大)。
然而,新房到手里,又成二手房了...
政策用事实情况证明它的调控力度可以渗入到毛细血管。
你以为「政策顶」到了,它还能再狠一点儿。
你以为房价永远涨,它用几年时间动摇这个共识。
你对房住不炒将信将疑,它用几年时间让你刻骨铭心。
很多购房者的买房计划都受到了影响,但没办法,政策使然。
但我呼吁监管继续严查严打抵押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情况。
因为我在朋友圈里依然能看到利率低至4.08%、4.3%、4.6%、甚至3.85%的经营贷产品广告。
不能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申请房贷屡屡受限,首套房都要5%+的利率。
而那些手里有公司,流水牛逼的富裕群体可以利用经营贷的空子,无视二套房贷款限制,用远低于首套房的房贷利率,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银行手里申请便宜资金,去炒房、买豪宅、推高学区房价格。
对于普通的合规的买房者,5%~6%的贷款成本,自住勉强尚可。
投资的话,这种资金成本+不友好的政策预期+流动性折价,真心看不到什么利润了。
学区房?在这种背景下,这类资产真的保值,真的稀缺,真的有升值预期。但也真的群众不爽,根据国情,这种情况是真的有政策风险,一如被重拳打击的校外补课班。
所以,家长们三思,想清楚。毕竟前面说的保值稀缺升值预期,其实跟房子没多大关系,主要绑在学校身上。
老百姓的家庭财富流向,一共就那么几个去处——
房子、固收理财、基金、股票。
今后到底应该怎么选,我们已经重复太多次了。
还觉得房价能涨两三倍的,那是不懂政治。
从1998年房改开始,房子成了60、70、80后和部分第一批90后的时代红利。
但很显然,95后靠自己已经买不起什么好房子了。
但是从A股注册制改革,做大做强消费医药科技高端制造推进经济转型开始,股市作为新的时代红利正徐徐展开。
信不信由你。
反正不信也没更好的路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