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8 23:07:44
秦可卿是谁?
她是宁国府贾蓉之妻,也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妹妹。论辈分,她是贾母的重孙媳妇;论地位,她是宁国府长房中的长孙媳妇。“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是曹雪芹在“壬午除夕,书未成,泪尽而逝”前亲手塑造的唯一一个“有始有终”的女子,她仅在小说中出现过6回,其中3回还是由旁白描画的。
秦可卿。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剧照
秦可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颇受贾母青睐: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红楼梦》第5回)
她卧病后,婆婆尤氏如此评价:
“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红楼梦》第10回)
直到她去世,旁白仍在刻画她的好:
“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红楼梦》第13回)
秦可卿,一个贤良淑德的模范人物。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与公公贾珍通奸,违反道德伦常,与其“人设”格格不入;这样的一个人,作为贾府的长孙媳妇,却出身不明,原是她养父从养生堂抱养的孤儿;这样的一个人,正值盛年,却陡然间离奇暴毙,死因成谜,“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堪称《红楼梦》中最神秘人物的秦可卿,人设充满矛盾、死因疑点重重、托梦耐人寻味。这样一个女子,为何临死时一定要来托梦?为何一定要给王熙凤托梦?托梦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秦可卿托的梦
那日,凤姐和平儿说笑一阵,算了算贾琏送黛玉至扬州的行程,夜便已深了。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截图
凤姐正朦胧入睡时,却见秦可卿缓缓从门外走来,说马上要“回去”了,但仍有心愿未了。凤姐问是何事,秦可卿缓缓道来: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红楼梦》第13回)
凤姐一听,心中顿生敬畏之情,急切地询问避免“树倒猢狲散”的方法。秦可卿冷笑一声,说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是两件什么事还没有准备妥当呢?
秦可卿托梦。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片段
秦可卿已为贾府想好了败落时的“家计长策”: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红楼梦》第13回)
交代完保护家族的措施,秦可卿又说,贾府不日将有一件大喜事,届时必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这件喜事,指的就是元春封贵妃。她提醒凤姐,这些都是瞬间的繁华,切不能忘了“盛筵必散”之道理。
元妃省亲当日,贾府盛装迎接。 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截图
说完这一大通话,秦可卿临别时留下两句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梦中的凤姐正想询问究竟是什么意思,却听见府中报丧事的声音,一下子惊醒过来,问旁人发生了什么事,人答:“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自此,秦可卿“下线”。
从整个托梦的情节看,秦可卿显然是为贾氏一族的未来考虑,想尽可能地延续家族的辉煌。但是,以秦可卿在宁国府纵情纵欲的表现和她尚不年长的岁数来看,虽然她确实“心性高强”且“聪明不过”,但是却在托梦时说出了连管家能力第一的王熙凤都敬畏的话,这也太矛盾了。那么,对秦可卿托梦这件事,究竟该作何理解呢?
秦可卿“蹊跷”的深谋远虑
要试图理解这种与秦可卿本人并不相配的深谋远虑,或许还是得看看作者曹雪芹的经历。
贾府是“一世诗书旧族”,曹雪芹家也是。曹家高祖曹振彦于明代天启元年开始追随多尔衮,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任宫廷侍卫,其祖父曹寅曾为康熙幼年伴读,后成为康熙宠臣。康熙即位后,曹玺官至江宁织造,后由曹寅继任。当年康熙南巡江宁织造府,将曹寅的嫡母唤作“吾家老人”,并为江宁织造府题写了“瑞萱堂”之匾额。这块匾额隐约对应着《红楼梦》中贾府的“荣禧堂”之匾。
河北荣国府内曹雪芹铜像。摄影/图瑞,来源/图虫创意
至曹雪芹之父曹頫被抄家时,曹家大体也已荣耀百年,与“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贾府相对应。所以,虽然《红楼梦》不完全是曹家的真实写照,却也多处透着曹雪芹自身经历的映射。
具体到托梦一事,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内容有三:第一,应谨记“树倒猢狲散”的警言;第二,祭祀保祖宗,家塾保未来,要采取这两大措施来保护家族免于蒙难;第三,大喜将至,但勿忘“盛筵必散”。
“树倒猢狲散”作为贯穿整部《红楼梦》的命运隐喻,也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时代的人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句话从秦可卿口中说出,也算是将曹家的历史写进了《石头记》,畸笏叟在甲戌本中加了一条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言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痛哉,宁不痛杀?”
阅评者读到此处,伤感至极。
清代名臣曹寅任江宁织造时,聘书法名家手书上板、雕印成书的《全唐诗》,世称“诗局本”,一直被后代版本学家奉为圭臬。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而秦可卿在托梦时对贾家后路的筹谋,也和曹雪芹从自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密切相关。当年,曹家被抄家后,其京城的家产和人口都被赏给了隋赫德,曹寅的遗孀李氏穷困潦倒,连正常生计都难以维系。见此情景,隋赫德拨出了位于崇文门外蒜市口的17间半房子,配了6个仆人送给李氏,方才使其得以生存下去。而曹頫当时仍在狱中,欠下的300多两银子无力还清。
如果曹家当年也能早做筹谋,提前准备好祭祀产业与家塾,也不至于沦落至此。但是,现实毕竟没有“如果”,曹雪芹将“天机”隐于小说之中,也属实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叹。
所以,秦可卿托梦这一情节若完全按小说人设来理解,则矛盾重重。其可视作创作者意志的体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整部小说都在逐步推演“树倒猢狲散”的悲剧。
畸笏叟也因秦可卿托梦来安排贾家后事而大为感动,于是批道:“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
在他的建议下,曹雪芹删去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不光彩情节。
秦可卿去世后,贾珍如丧考妣,说“谁不知道我这媳妇儿,比儿子还要强十倍呀!”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截图
也有红学家从另一角度解读了秦可卿托梦的动机。秦可卿本人不具备的眼界和责任,元春是完全具备的。作为一人身系整个家族兴衰荣辱的长姐,元春在宫里一旦失势,贾家必遭灭顶之灾,罢官、抄家则接踵而至。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春日日挂在心头的事应当也是家族存亡问题。所以,秦可卿托梦或许是元春意志的移植。
可担重任的人:王熙凤
不论是曹雪芹自身经历的映射,还是元春意志的移植,秦可卿托梦的主要目的是为贾府敲响警钟,并详细告知可以挽救整个家族的法子。所以,所托之人就异常重要。
从人物关系看,秦可卿一向与她的“婶子”王熙凤交好,“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这是给王熙凤托梦的表面原因。而深层原因是,能够担负拯救贾府重任的人只有王熙凤。
王熙凤来探望生病的秦可卿。来源/电视 剧《红楼梦》(87版)截图
自秦可卿嫁入贾府,宁国府的情况是:本该身为“家主”的贾敬不理家事,成天与道士们混在一起,躲在道观里研究长生不老之术;贾敬之子贾珍带头败坏家业、胡作非为,甚至与妻妹尤二姐、儿媳秦可卿乱伦;贾珍之子、秦可卿之夫贾蓉是个纨绔子弟,虽然长得眉清目秀,却和父亲一样作恶多端;贾珍之妻尤氏怯懦,既无才干也无口齿,只一味顺从贾珍。
秦可卿去世,贾珍如是说。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截图
难道该把贾家的未来交于这些人之手?当然不可。而王熙凤平日与秦可卿关系密切,又是荣国府的实际掌权人物,其处事能力、口才、心机无不超过贾府的其他男子汉们,实为“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
因此,以秦可卿当时的视角来看,要想制止贾家破败或是保其在遭受灭顶之灾时能有退路的,只有王熙凤了。
但秦可卿没想到的是,王熙凤虽然有过人的才干,却也有十足的作恶能力。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若是王熙凤能够针对当年秦可卿告知的“天机”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贾府被抄家后也不至于子孙四散、无所依靠。可是王熙凤还是为贾府表面的繁华所迷惑,对于败落并没有充分认识,身在棋局中,哪知全貌与未来。纵使知晓“天机”,《红楼梦》中贾家的结局和现实中曹家的结局还是那般相似。
不过,王熙凤没有抓住秦可卿给的“救命稻草”,虽然令人遗憾,但没有人能将贾府的败落归结在王熙凤身上。因为这个百年世家早就腐朽到非倒不可的地步,全家上下连个能够撑起一片天的后辈都没有,气数已尽是必然之事。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截图
秦可卿在托梦时,说过一句话:“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这是曹雪芹借秦可卿之口用浅显的语言表达的哲学命题。世间万物皆盛极必衰,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效应对。
可是经过那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贾家,只沉溺在大观园的欢天喜地中,眼下既有这般浮华可享,又何须思虑那“盛筵必散”之终局呢?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来源/电视剧《红楼梦》(87版)截图
到头来,果真应了最后那句“三春去后诸芳尽”,留下个寂寥无人、干干净净。
参考资料:
[1](清)曹雪芹革;(清)无名氏续.红楼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
[2]马瑞芳著.马瑞芳说红楼插图珍藏本[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3]林宪亮.秦氏姐弟托梦、遗言及其叙事意义[J].红楼梦学刊,2015(01):186-197.
[4]詹丹,林瑾.论秦可卿的存在方式及其哲学隐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70-76.
[5]艾浩德,胡晴.秦可卿之死——《红楼梦》中的情、淫与毁灭[J].红楼梦学刊,2003(04):23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