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 14:07:1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综合报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严峻和复杂局面。
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依然处在复苏的艰难时期,复苏不稳定不平衡,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国内,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经济运行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各地仍在出现多点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在,经济恢复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显现,整体恢复向好的动力减缓。
在严峻和复杂的形势下,前三季度,深圳经济延续了稳定恢复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8万亿元,这也是深圳首次在前三季度GDP实现了2万亿的突破。
而深圳强劲的经济韧性,更藏在下面几组数据中。
专精特新后备军源源不断
除了华为、腾讯等备受瞩目的大公司、龙头企业之外,深圳16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未来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团,将成为支撑深圳经济增长、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制造业强市,深圳在实体经济方面的表现不乏亮点。连续3年,深圳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4个集群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公示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2021年度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报告及前百家企业名单中,深圳21家企业入选,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前三季度,深圳全市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近九成,特别是医药和汽车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4.3%和5.4%,增速较上半年分别提高6.4个和3.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和工业机器人等新兴消费产品供需两旺,前三季度产量分别增长238.5%、60.1%、41.2%和64.6%。康泰疫苗成为全省首个获批紧急使用并启动接种的新冠疫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加值增长迅猛,169家中有151家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9.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4.3个百分点。
不久前,深圳新增134家企业入围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数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累计169家企业位列全国第四。
今年上半年,深圳发布《“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实施方案》中,深圳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0家以上”。
前三季度深圳工业增加值表现
(数据来源:深圳工业和信息化局)
新兴战略动能茁壮成长
衡量城市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新增注册商事主体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前三季度,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约37.95万户,其中企业24.57万户,同比增长5.9%。至此,深圳商事主体总量达到373.1万户,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创业密度高,既可能转化为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总体实力,在当下更能够反映出城市营商环境的吸引力,以及投资者选择深圳创业投资的信心和对深圳未来发展的稳定预期。
从三产类型来看,三季度新登记商事主体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0.2%、7.6%和92.2%,新登记商事主体行业集中于第三产业,占比位列前三的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随着疫情防控局面进一步好转,加上不断推出激励政策,消费类行业发挥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在新增的商事主体中,新兴动能茁壮成长,全市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8469户,同比大幅增加78.8%。各行业按本期新登记企业数量由多到少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低碳、海洋经济。增速最快的是海洋经济,同比增长141.3%,其次依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108.4%)、数字经济(81.3%)、高端装备制造(69.7%)、新材料(40.6%)。
新注册企业的类型,能够很大程度预示着深圳未来的产业结构,也从微观层面反映出深圳产业结构发展的动向。
前三季度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登记情况
(数据来源:深圳市企业注册局)
连续28年全国外贸城市首位
观察深圳的经济运行情况,外贸是一个重要的“窗口”。
10月20日,海关总署下属的《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深圳名列全国首位。
深圳名副其实。截至2020年,深圳出口规模已经连续第28年居全国外贸城市首位。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继续交上了一份靓丽的外贸成绩单。据深圳海关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深圳进出口2.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出口1.35万亿元居全国各大外贸城市之首,深圳进出口连续11个月同比增长。
贸易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前三季度,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更能反映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一般贸易进出口1.26万亿元,增长14.5%,占同期深圳市进出口总值的50.4%。
出口产品方面,消费类电子电器产品增长明显,机电产品出口1.08万亿元,增长21.5%,占同期深圳出口总值的79.9%,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其中,电脑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音视频设备及其零件、家用电器等消费类电子电器产品合计出口3448.8亿元,增长25.4%,拉动整体出口5.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深圳外贸表现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局)
作为外贸大市,在全球疫情以及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深圳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深圳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也是深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劲动力。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今年以来,深圳海关聚焦深圳外贸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进自主改革,连续推出了两批 “稳外贸稳外资”措施共28项,成效显著;为助力深圳外贸企业进一步享受政策红利、拓展海外市场,深圳海关推出“暖企计划”,制定7大类30个项目的高级认证企业便利化措施项目清单,设立暖企服务基地,“暖企计划”覆盖关区企业达1.4万家。
深圳商务局近日对外披露,为推进深圳贸易高质量发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该局制定了2020年出口额800万美元以下企业统保政策,符合要求的企业可直接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领取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在“走出去”时规避可能发生的贸易风险。
金融强力支持实体经济
如果说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深圳发展之根基,那么,金融除了是深圳的支柱产业,更是深圳实体经济强有力的支撑和后盾。
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充分体现了发展韧劲和稳定性。初步统计,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438.78亿元,同比增长6.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8%,与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持平;金融业实现税收1272.7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市总税收23.8%,仍居各行业第一。
深圳金融业保持增长的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也在稳步提高。截至9月末,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2.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余额6077亿元,增长15.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近3个百分点。9月末,深圳境内上市公司364家,居各城市第三,其中今年以来新增33家,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的37家。
近日,在一场“百行进万企”专精特新企业专场对接会暨深圳市专精特新政策宣讲会上的数据显示,深圳1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140家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获贷率82.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作为“金融重镇”,深圳肩负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赋能科技创新,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这也是助力深圳企业持续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表现
(数据来源: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