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造不了可回收火箭?长8R着陆缓冲腿曝光,咱的技术都是现成的

2022-01-07 16:23:02

广州实验室设计公司 http://www.gztnslab.com

2021年12月19日,SpaceX公司的“猎鹰”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100次回收。而在前一天,一枚编号为B1051的“猎鹰”9助推器实现了第11次成功发射和回收,这两件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完全成熟。很多国家都为此纷纷跟进,包括俄罗斯、韩国、印度,而就在最近,我国长8R可回收火箭的着陆缓冲机构也曝光了。

长8R火箭的着陆缓冲腿

从画面上看,长8R的着陆缓冲机构与“猎鹰”系列的比较类似,都是一种可折叠收放式“着陆腿”结构,安装在助推器的底部。不同的是,长8R采用的是集束式分离技术和助推器整体返回技术,而“重型猎鹰”则是助推器分离回收方案。

看起来有点猛啊

看到这个集束式分离技术和助推器整体返回技术,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太重太复杂了,不靠谱吧?但实际上,增大箭体回收重量,可以抵消发动机深度变推问题,反而是一个优势。而且整体回收,涉及的只是变推火箭的推力和控制问题,比同时回收2个助推器和1个芯一级,做三次作业,你觉得哪个更简单?

长8R的集束回收也是在海上进行的

长8R的集束式分离技术和助推器整体返回技术,并非说说而已,实际上,它已经在长征七号甲上进行了测试。2021年3月12日和12月23日成功发射的长征七号甲,就率先使用了起飞级集束式分离技术,一反以前先分离助推器,再分离一级芯的做法,就是为了替长8R验证关键的技术。

长征七甲发射瞬间

长征七甲打出的暮光效应

当然,长征七号甲并不是可回收火箭,所以它没有测试助推器整体返回技术。但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许多试验。比如2018年9月7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海洋一号C卫星的任务中,它的整流罩就搭载了“归燕一号”分立体再入测量与翼伞归航系统,成功进行再入回收测试,实现整流罩可控落点精准回收。

长征三号乙也有伞降落区控制系统

归燕一号

而在2019年7月26日和11月3日,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丙和长征四号乙两枚火箭,成功进行了芯一级可控落点下落任务,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在芯一级箭体上安装栅格舵。2020年9月27日至28日,航天科技一院又成功实施“孔雀”飞行器的非程序制导控制技术飞行演示验证,进度差不多类似于“猎鹰”9号的“蚱蜢”或者F-9R的飞行测试。

长2丙改的可控栅格舵

长征四号乙的栅格舵

长征四号乙栅格舵

孔雀飞行器版本一

孔雀飞行器版本二

目前,长征八号首枚非可回收版的火箭已经在2020年12月22日首飞成功,而长8R起飞级配置的可在75%至100%之间实现推力调节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已经测试成功。我们的可回收火箭几乎所有的关键技术,都是货架产品,预计再经过几次测试,即可在2025年实现首飞。

非可回收版的长征8号

变推力试车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

不仅如此,长8R的回收技术还可以移植给长征7号甲。同时,长征6X、长征9号、新921火箭等新一代产品,也均采用可回收重复使用技术。而我国民营火箭方队的双曲线二号、双曲线三号、新干线一号、智神星一号等等,也都是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值得一提的是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的着陆缓冲机构,也和长8R一样亮相了。

双曲线二号的着陆缓冲装置

但是,这还只是我国可回收重复使用航天器的一条技术路线,另一技术路线则是两级带翼火箭垂直起飞/水平滑跑着陆方案,比如航天科工的“腾云”工程,它和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一样,预计在5年内都能梦想照进现实。其实,我们还有第三条重复使用技术路线,这里就不说了。

腾云工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迪菲实业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