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4 16:26:02
“客户躺在我的怀里,像婴儿一样趴在ru房上吸食。”
“喝奶还不够,想p?加钱就可以!”
当作为女性特殊的身体部分——母乳,
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一条灰色的产业链便形成了。
女性被物化,公序良俗被挑战。
地下人乳交易市场的暗流涌动,无一不让人感到恶寒。
其实,人乳交易作为阳光底下的灰色地带,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曾经报道过这一见不得光的产业。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时隔7年,人乳交易乱象又“死灰复燃”了。
通过各种贴吧出售母乳,明码标价:
袋装的新鲜母乳300元一袋;
冻奶依据不同时间和分量上至50,下至15元不等一袋;
更有甚至只需1500元便可以现场挤奶。
在网上出售母乳的大多是哺乳期的母亲。
由于奶水多,便将多余的母乳出售给有需要的客户。
这看似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但在这条产业链的两端,
谁都无法保证买方和卖方的真实性、安全性和目的性。
在网络平台上自行挂单出售母乳的商家,会将出售的母乳伪装成生鲜水果、肥皂、洁面乳等物品,
塞入几袋起保鲜作用的冰袋,便能轻松发货、达成交易。
但与我们寻常的购物不同的是,商家并不能提供所出售母乳的保质期和安全保障。
也就是说到手的母乳到底是新鲜的,还是已经存放了几个月以上的,又是否掺了水,买方都一无所知。
甚至在收到快递后,泡沫箱中原本用来保鲜的冰袋都化成了水,母乳也早已变质。
至于这些母乳的安全性,更是无法保障。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的于庆波医生表示:
“能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一般都是可以通过ru汁传播的。”
比如:艾滋病、梅毒、淋病等。
那么新的隐患就来了:
提供母乳的宝妈是否本身携带传染疾病或者病菌?
近期是否服用过不明的药物?
在吸乳、保存、包装的过程中,是否有存在污染品质的可能?
由此可见人乳交易的风险之大。
向私人购买人乳有风险,那找中介呢?
一边是中介向客户承诺:我们是同城匹配“奶妈”,附带有体检报告;
一边是中介对宝妈“洗脑”:要这么担心,那什么东西没有报告都不敢吃了。
而中介“看人下菜碟”的操作仅仅是冰山一角,
其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更让黎哥瞠目结舌。
图片来源新京报
早在2014年,新京报记者就曾暗访人乳交易市场,
曝光了部分“成人奶妈越界提供xing服务”的乱象。
更有某地区的富人圈不惜重金聘请奶妈,以直接接触ru房“进食大补”为流行风气。
“一般都是男性客户为了补身体。
如果想进一步做些什么事情的话,只要加钱就都好说。”
在暗访记者的调查中,一个年轻的奶妈道出了这行径的“普遍性”。
故而,有“姜太公钓鱼”,就有鱼儿上钩。
2020年一位90后青年听信老话“人乳最补身体”后,就在网上到处寻找提供母乳的奶妈。
但最终却以被中介骗了3000元的结局告终,讽刺至极。
其实我国早在2000年发布的《卫生部法监司关于人体母乳不能作为商品经营的批复》中,就已经明确规定了:
与一般食品资源有别的人体母乳,是不能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
也就是说,现如今无论是在网络上自行出售富育母乳的,
或是作为第三方存在的母婴中介,都是违法行为。
更不用说这条产业链背后存在的,更为法律和道德所不容的情se产业。
从出售母乳到提供xing服务,女性如同橱窗上的展览品被物化;
从喂养婴孩到服务成年巨婴,女性被钱色交易拖入泥潭。
商人逐利的时代下,如果不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我们谁也不能保证:
曾经因为出售富余奶水的宝妈们,会有多少人被迫甚至是自愿沦为玩物?
在法治社会中,我们需要清除“人乳交易乱象”的灰色地带,
但我们同样也要关注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群:
那些因为自身原因无法母乳喂养孩子,而被迫选择购买人乳的母亲。
在传统观念中,ru房作为女性第二性特征,具有着哺育生命的神圣使命。
如果一个母亲没有办法哺育孩子,那她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于是在这样的观念下,仅仅是因为“母乳不足”,就可以让一个母亲陷入深深的自责。
在电影《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触动心弦。”
我们将母亲比作孩子的守护神。
在众人的眼中,母亲就该无所不能,为孩子奉献自我就是天生的使命。
可是我们却忘了,母亲首先是她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后才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
我们知道并赞美的是:母亲诞下新生命的伟大意义;
但我们并不知道的是:成为一个母亲遭受苦难的具体化。
无数的女性正面临着难以启齿的生育困境。
“怎么科技越进步,当代的女性就越矫情呢?”
“以前的条件那么不好,人家不也照样生吗?生孩子哪有不痛的!”
生育困境从一个女性还未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作为一个女性,
生儿育女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如果不生你的人生就不完美、没有价值;
总有人分享成为一个母亲有多幸福,却没有人告知生育具体要遭受哪些痛苦;
产子的疼痛被认为是母亲的必修课,明明是女性福音的无痛分娩,却因“会影响胎儿”的歪理被拒绝。
“我就像一头随时产奶的奶牛。”
“奶牛哪有隐私和尊严呢?”
等到生完了孩子,母亲们又将开始面临新一轮的“审视”。
正如《成为母亲》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女性的私人身体变成了被持续监视、被规训的公共场所。”
躺在病床上,因为奶水不足,被七大姑八大姨围观,甚至是上手催奶。
这一刻母亲的尊严和隐私是最廉价的东西。
在生产完后的首要和必要任务——哺乳面前,
她们似乎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产奶工具。
生育更像是一群人的狂欢和一个人的落寞。
当呱呱坠地的孩子成为众人的焦点,产妇情绪越发低落:
他们只关心孩子,没有人在乎我。
而哺乳的“兵荒马乱”远不止于此。
对于新手妈妈海莉来说,最痛苦和崩溃的事情就是夜间喂奶。
每天只能零零碎碎地睡5个小时,无限循环地透支着体力和精力。
而上一次和世界说晚安,仅仅就在2小时前。
昼夜颠倒的生活、哺乳时被撕扯的痛苦、被众人围观的尴尬。
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往往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兵荒马乱。
“女性的结婚生子,是一个不断下坠和妥协的过程。”
在育儿上,女性又何止面临着哺乳这一方面的困境?
她们熬过了十月怀胎的艰辛,却在育儿的道路上崩溃了。
因为生育身材走样变成黄脸婆,却得不到尊重:
“你看看那些明星生完孩子多苗条,怎么就你一身肥肉,多丢面!”
因为被认为母亲的本职就是在家带孩子,所以即使职场上再出彩也会被人说三道四:
“当什么女强人啊,女人就该在家带孩子!”
对于事业有成的女性来说,“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更是永恒不变的采访热点。
最可怕的是,在母亲光环的笼罩下,
“时刻以孩子为先”,成为母亲们被剥夺“合理性”的最佳理由。
失去工作,成为一个全职妈妈,所有的自我价值只能从育儿当中获取;
失去自由,无法随心所欲地开启一段旅程,就连周末时间也要被侵占;
失去朋友,再也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约饭,聊天话题除了“孩子”再也找不到新的。
在“自我”和“孩子”面前,母亲只能选择后者,否则就有可能面临指责:
“你这样怎么配成为一个妈妈?”
“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然而我们都在说为母则刚,但却没有人真正关心母亲的内心是否真的健康。
据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中国50%-70%的女性会在生产后有抑郁的倾向,
而有14.7%的新手妈妈会患上产后抑郁症。
由于生产过后女性体内的激素分泌等急剧发生变化,出现抑郁、心情低落的状况是正常的。
但患上产后抑郁往往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
在本就站在悬崖边缘的母亲们,急需有人拉她们一把的时候,
周遭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嘲笑指责,才是她们跌落深渊的背后助推力。
“你就是闲得胡思乱想,真是矫情!”
“别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你就不行?”
《82年生的金智英》一书中写道:
“这个社会看似改变了很多,
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其实还是固守着旧习。
所以就结果而论,应该说这个社会根本没有改变。”
而母亲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需要在社会传统观念中,不断地妥协。
更多时候,越多的妥协也就意味着,越多的自我亏欠和牺牲。
可是我们忘了,母亲不需要成为神,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木心说:“妈妈生下来一个孩子,简直是生下一个挑战。”
她被一分为二:从一个简单的女孩子变成了,不知道自己和孩子“该如何是好”的人。
她被成为一个共同体:从一个独立的个体,背负上母职,永久地与孩子捆绑在一起。
因此,我希望大家都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歌颂母亲的伟大只会挂在嘴边,
却不曾将母亲的不易时刻挂在心上。
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那么请给予母亲最大程度的尊重和理解。